選擇健康食品的注意事項
由於國內健康食品市場景氣良好,再加上高齡化社會的到來和自我保健的意識高漲,有些不肖商人趁機吹噓其神奇療效,以求擴大生存空間,如此不但失去追求健康的意義,更嚴重地誤導人們對健康食品真正含義的認識,影響健康食品應有的存在價值。當然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在選擇適合的健康食品時,應有適當的判斷力,除此之外,選擇具有研發能力而且正派經營的公司所研製的產品也比較有保障。
以下簡單提供選擇健康食品的注意事項:
1、 詢問專業人員:健康食品的生理調節功效,必須用於適當的對象,才能達到預防或改善疾病的效果,因此在食用健康食品之前,最好先請教專業醫療人員,如醫師或營養師,並依照個人體質來選擇適合的產品。
2、 明確的產品標示:消費者在選購此類產品時,應注意產品的標示及其組成成份,如:營養素含量、食用量、產品功效及建議使用對象等。具有研發能力而且正派經營的公司所研製的產品,會在包裝上註明詳細品名、內容物、成份表、製造日期、保存期限及公司聯絡電話等資料。
3、衛生署審核認證字號:健康食品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也是選購這類健康食品的重要考量,而原料與製程是決定產品品質最關鍵的因素。經由國家認證的健康食品,衛生署會核予健康食品字號。
哪些食品才是健康食品?
單由字面來看,只要能促進人體健康的食品就是健康食品。但這樣的定義又似乎無限擴充了健康食品的範圍,因為,只要適時適量食用天然食物,似乎沒有一樣不能增進人體健康,那為何須特別標上「健康」二字呢?更何況,市面上的健康食品分類令人眼花撩亂,不知該如何分辨?
其實,除了維他命、礦物質等營養強化補充劑外,「健康食品」應定義為:在正常飲食外,某些存在天然物中、具有調節人體生理機能作用,可補充某些人體容易缺乏的特殊營養成分。也就是說,將某些原本存在特定食物中、具調理生理機能的成分,應用生化技術萃取出來,以提供人體可能因營養攝取不均或環境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生理需求。
「健康食品」因被冠上「食品」二字,顯得更安全、可親、無威脅性,但同時也使它陷於不得論及療效,或可能影射療效的不公平待遇。平心而論,健康食品若非對特定疾病或生理問題有所助益,如何以高價位、精美包裝,甚至錠狀、膠囊狀的劑型存在?說得更露骨些,健康食品的角色,其實正是介於藥品與食品之間、可促進人體健康的補充劑。
雖然,健康食品一詞源自美國的「Health Food」,但事實上,美國的專業保健人士多寧願將健康食品稱為「補充劑」(Supplement)。補充劑與藥品的差別在於原料來源、作用速度和明顯度,絕大多數藥品原料來自化學合成,即使原本發現自植物中的成分如水楊酸、毛地黃,也會因成本考量及量產需要而改由合成方式生產,不過被美稱為健康食品的補充劑,原料則多來自天然��。
然而,來自天然物就一定安全、無副作用嗎?那可就大錯特錯囉!
舉例來說,我們都知道「阿司匹靈」會傷胃,所以對同時患有胃病的人來說,頭痛時,寧可選擇其他方式或藥物來治療。美國近來出現了一種「Natural Pain Killer」(天然殺痛劑),在林立的健康食品店大賣起來,細看其成分表上,原料竟是柳樹皮萃取物(Willow Bark Extract)。
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柳樹皮萃取物是什麼,還以為天然的一定比較好。但聽過「百年老藥-阿司匹靈」故事的人就了解,它的歷史典故就是由柳樹皮煮汁用來止痛而來,後來被分離出有效成分水楊酸(又稱柳酸(Salicylic Acid)。這種成分對胃黏膜的傷害性遠比後來研發改善的乙醯水楊酸(Acetyl Salicylic Acid)高出許多,止痛效果也較差;而乙醯水楊酸就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阿司匹靈。
這個案例告訴我們,天然成分的副作用不一定比合成的藥物少。然而,換個角度來看,同樣由天然物萃取出的保健成分又怎能與一般食品相提並論,並適用同一管理標準呢?幸好最近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內的「健康食品法」,但希望未來立法與執法的尺度能一致才好!
- Feb 14 Tue 2012 16:52
健康食品如果選擇?
close
行銷軟體開發租售網路創業自動貼文行銷點擊付費廣告軟體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